红古区:奋力转型谋发展
| 招商动态 |2013-05-08
红古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踏着春天的脚步,走进兰州市红古区,在这片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的土地上,看到的是一幅幅令人振奋、和谐共进的发展蓝图;听到的是一个个城建民生工程快速推进的强劲足音;感受到的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奋力转型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红古区区长韩显明说:“资源城市经济转型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使全区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目前我们正在紧紧抓住经济转型、科学发展这把‘金钥匙’,积极投身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现代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之中……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基本完成资源型城市转型目标,实现红古区人口、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起点制定规划凝练项目
被列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之后,如何“转型”,成为红古区上下面临的首要问题。
“我们邀请兰州大学设计院编制了《红古区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一区七园’布局接续替代产业,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红古区发改局负责人介绍说。《规划》中提出的“七园”包括有色金属产业园、煤基循环经济产业园、碳素科技新材料产业园、清真明胶生物制品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小商品加工园。《规划》把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立足辖区产业基础,在做好生态恢复和人员安置的同时,实施企地联动招商,大力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园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围绕《规划》,红古区紧扣国家产业发展政策,高起点凝练项目。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工业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生态治理等领域,共凝练出经济转型重大项目99项,投资总额达723亿元。红古区还编制完成兰州经济区红古园区、连海经济区红古园区和清真生物产业园总体规划。依托园区建设,优化投资结构,通过引导各种资本投入好项目、大项目来推进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工作的开展。项目的凝练申报,为经济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创造良好环境加快项目建设
初春时节,湟水河畔的红古区生机勃勃。在窑街矿区塌陷区,人们正在抓紧植树播绿,首批230亩树苗成功栽种,拉开了塌陷区治理绿化工程的序幕;海石湾西口,一幢幢高耸的保障性住房圆了无房户的安居梦;3000吨清真明胶生产线一片繁忙,投资4亿元的二期项目正在紧张筹建中;平安工业园区内,“五纵一横”路网建设初现雏形,一个现代卫星城区正在崛起……
红古区按照“转型引领、园区承接、项目带动、产业集聚”的思路,从优化园区承接平台、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入手,突出园区建设和项目建设,加快抢占工业发展新高地。
走进位于红古乡境内的清真明胶厂,绿草如茵。这个总投资达1.85亿元的3000吨清真明胶生产线,是红古区经济转型以来首批入园企业之一。它创造了从建设到投产用时475天的“红古速度”。明胶厂负责人说:“一期项目投产后,效益喜人。目前,投资4亿元、占地5000亩的科技生物产业园正在紧张筹建中。项目建成后有望成为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清真生物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方大炭素公司结合建成的2万吨高炉炭砖、4000吨特种石墨和堆内构件等生产线项目,正在全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炭素航母”;以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为示范带动基地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商贸物流园正在有序推进;以中铝兰州分公司为依托,通过28万吨电解铝、20万吨铝棒加工等项目,逐步形成以铝制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基地。以培育工业接续替代产业为突破口,扶持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壮大发展。
为推进好项目、大项目“落地”,红古区全面开通“绿色通道”,实施“流程再造”和专人跟踪落实,着力帮助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等难题,着力简化项目办理前期手续,大幅缩短项目审批时间。加大建设用地报批力度,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健全重大项目区级领导干部包抓制度,全面实行指挥部模式,为“落地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红古区发改局局长刘学红说:“去年仅清真明胶一个项目,区上就提供贴息资金达600万元,今年全区贴息扶持资金将达60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