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宁县湘乐镇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纪实
| 招商动态 |2016-09-28
宁县湘乐镇依托旖旎的自然生态风光、优美的民俗风情、独特的农林产品、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以规划引领,招商引资、引人才等强劲举措,借助扶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倾力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并以此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抓手,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助脱贫
9月20日,走进位于城北川中游,占地1300亩的湘乐镇莲花池村印象义渠·莲花池生态旅游景区,明清风格的民居优雅舒适,村庄环境干净整洁,往来游人络绎不绝。随着乡村旅游逐步崛起,莲花池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何让乡村旅游成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脱贫的手段,湘乐镇给出的答卷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该镇以“景观区+农家乐+农家客栈+贫困户”模式,让贫困户通过在景观区打工,销售特色农产品获得收入,实现精准扶贫与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无缝对接。印象义渠·莲花池生态旅游景区带动了莲花池、庞川、湘乐3村的101户贫困户,每个贫困农民每月固定收入1500元以上,同时他们为景区农家乐提供的土鸡蛋、山野菜等,每月也可收入1000元以上。
在湘乐镇,像印象义渠·莲花池生态旅游景区这样的3个景区,直接带动3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621人参与服务就业,每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间接带动4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种养,每户增收1.5万元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带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60%以上。
多元业态促增收
在瓦罐窑村的苗林景观区,水泥路东西两边的坪台上溢绿吐翠,农人正在忙着管护,满眼的苗木竞相攀高。
“我们村的这个景观区,采取土地入股、规模繁育、土地流转等形式,繁育香花槐、金叶榆、垂柳、雪松、侧柏、火炬等30个稀缺品种的苗林2700亩。”瓦罐窑村党支部书记党自刚介绍说。
为把家乡优美的风景变成村民手中的财富,去年年初,瓦罐窑村成立了乡村生态旅游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能人大户+贫困户”的抱团创业模式,助力贫困户依托繁育苗林精准脱贫。目前,全村已有6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繁育苗林脱了贫。
整合帮扶显效益
为了促进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湘乐镇着力打造“全镇是一个不要门票的乡村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大景区”的发展格局,以“川区生态风情、瓜菜采摘、历史文化遗存景观观光”“塬区田园风光、果品采摘、名木古树观赏”为纽带,形成了以莲花池芙蓉生态旅游观光园为龙头的生态、民俗文化旅游,以樊湾村为中心的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和以宇村塬宇村古柏庙古迹为重点的乡村文化旅游的旅游体系。
为了改善乡村旅游环境,该镇通过省市县帮扶和“双联”带动,在全镇14个村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20多家,有效解决了游客的吃住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