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河:从一条河到一座城
| 招商动态 |2016-07-24
一、
2016年7月19日一场大雨使一条原本籍籍无名的小河进入公众的视野,这就是七里河。
《邢台县志》记载:“七里河即百泉河之上游也,以在城南七里,故俗称为七里河”。今天的七里河自西向东穿邢台市区南部而过,下游有两段河道被叫做百泉河、顺水河,统称七里河。
七里河发源于邢台西部山区,是子牙河水系滏阳河的一条支流,全长95公里。七里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在旱期,河水断流、河床裸露,而到了汛期则形成流水,甚至洪水肆虐,防汛任务往往十分艰巨。
1963年8月,邢台降下特大暴雨,暴雨中心7天降雨量达2050mm,刷新了建国以来的历史记录。暴雨淹没村庄,冲毁了梯田和滩地,“七里河钢筋水泥的桥墩被冲得不知去向,双轨铁路的钢轨被拧成绳形”,邢台县东川口大坝全部被冲,邢台市市区也被淹。
1996年8月,已经33年无大汛的邢台再遇洪水侵袭。这次雨量虽然没有63年大,但仍然造成河流漫堤决口,平原地区一片汪洋,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1996年之后洪水再次翻腾就数2016年7月19日这次了。
1963年海河水系(包含邢台七里河)发生特大洪水之后,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二、
2006年邢台市正式启动了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投入巨资治理七里河流经市区的18公里河道。该工程作为重点工程在此后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几乎都有提及。
以下为邢台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的部分表述:
2006年:七里河综合治理全面启动,投入资金5亿多元,基本完成了河道清障,共清理土地1万亩,清除各类建筑物近10万平方米,钢铁路大桥建成通车。
2007年:投资12.9亿元,启动了七里河综合治理项目,完成了钢铁路大桥、新华路大桥、东三环大桥新(扩)建等工程;七里河综合治理完成13公里河道治理、17公里景观道路建设等工程,开工建设邢州路和南水北调干渠两座景观桥。新建、改造百泉大道、邢州路南延等14条道路。
2008年: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投资5.5亿元,玉带桥、守敬南路大桥等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加快七里河综合治理进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在基本完成河道治理的基础上,建设“两园一带四桥一道”,启动土地开发建设项目,尽早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011年:七里河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滨水商务休闲娱乐中心、百泉公园、健康“绿道”等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打造高品位的新亮点。
2013年:加快龙岗片区、上东片区开发进度,继续实施七里河片区、高铁片区规划招商。
2014年:七里河片区引进了碧桂园开发项目。
2015年:加强污水源头治理,加快滏阳河、七里河、白马河等重点河流生态修复。
经过近十年的治理,七里河旧貌换新颜,2015年七里河新区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群众健身基地,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三、
治理七里河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善政,但最终治理工程不可避免的落入地方政府最为热衷和擅长的新城开发模式。
七里河本来是一条行洪河,防洪和排洪是其最基本的功能,虽然政府在工作文件表示增强城市防洪泄洪能力是七里河治理的首要目标,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2006年综合治理启动后,政府出力清理河道障碍,拓宽河面,加固堤防,的确改善了河道的过水能力,但也仅仅局限在规划中流经市区部分河段。而从大贤村往下的河段则长期处于规划之外,任由泥沙淤积、河道被占,水流通过力迅速下降。根据短板理论,七里河整体的行洪能力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是大幅下降了。
根据邢台水利部门发布的一份对96年洪水的调查报告,七里河在当时最大泄洪能力是150立方米/秒,经过20年的时间,七里河大贤村河道的通过能力只剩下区区40立方米/秒。
从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七里河治理工程在后期几乎完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并借用南水北调工程补水、水库调水等方式改变了河流的季节性特征,常年保持一定量的水位,同时修路架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2011年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2014年引进了碧桂园开发项目,房地产开发一片繁荣。一座新城逐渐孕育成形。而七里河则变成为一条景观河,治理工程彻底成为一项政绩工程。
四、
七里河折射出的是中国城市治理的短视与急功近利。
2016年2月23日邢台市人大批准了《邢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邢台市十三五规划中,七里河新区仍是城市重点发展区域,但难能可贵的是规划中首次提到了“七里河下游与顺水河贯通工程”。
如果这个规划早5年提出,或许今天发生在大贤村的悲剧就不会上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