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你不知道的历史文化
| 招商动态 |2016-06-22
地处黄土高原的甘肃庆阳(习称陇东),是一方古老神奇的土地,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享誉中外,举世赞叹。其中,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窑洞,堪称黄土建筑之奇,民居文化之宝,陇上景观一绝。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古称北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庆阳人民不仅开创了优秀的古代文明,也创造出了独特的民居文化—窑洞。这种窑居文化是与我国农耕文明协调而共生的,也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历史抉择的产物。
㈠庆阳窑洞的历史渊源
根据考古资料,“陇东境内目前已经发现的数百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普遍地存在着以‘穴居’为基本特征、但有不同样式的住宅形式”。如宁县庙嘴坪遗址、宁县店子沟遗址、西峰显胜柳城遗址、宁县董庄遗址、宁县潘坪阳洼遗址等,都发现不同数量的住宅遗址。“在甘肃省庆阳地区宁县阳洼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有一处类似窑洞式居址,距今大约五千年左右”,这是陇东窑洞的最早雏形,也是现今发掘出最早的庆阳窑洞。《诗经·大雅·绵》中有周人迁岐以前“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这里的“陶”与窑洞同义)的说法。《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即来到陇东庆阳(古称北豳)开始在庆阳一带推广中原的农耕文化,并吸取陶窑技术,改进了庆阳故有的民居形式。《甘肃省通志》也说:周朝的庆阳人“好稼穑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更进一步说明了周先祖在庆阳不仅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也“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条件”,即在原有“穴居”的基础上,根据庆阳特定的地理、气候和地质条件发明了“陶复陶穴”,也就是以“陶窑”的形式挖掘的窑洞式住宅,使庆阳人民走出了“地穴”,而且在周人的倡导之下将这一技术向周边族群推广。由此可见,庆阳窑洞住宅形式最早应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经周先祖不断改进和发展,已在今天的庆阳地区形成“庄上有庄,院上有院”、遍布各处、大小不一的窑洞村落。
㈡庆阳窑洞的种类及其结构特征
印象庆阳网深入庆阳(县)区各地,通过对该地区现存的三种窑洞形式进行实地观察、测量、拍照、访谈,并查阅相关资料,得出如下认识。庆阳窑洞因时、因地存在不同的形制,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睿智的集中体现。
庆阳窑洞冬暖夏凉,室温因节气而异。春天,窑洞外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窑洞内春意盎然,一派生机,窑内窑外,都散发出春的气息;夏天,窑洞外骄阳似火,酷暑难当,窑洞内凉意怡人,神清气爽,窑内窑外,俨然两个世界;秋天,窑洞外秋色萧然,秋风透凉,黄土窑里,室温宜人,倍感惬意;冬天,窑洞外朔风凛冽,寒气袭人,窑洞内,温暖如春,热气盈门。对此,清代一庆阳人叫惠登甲者有诗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说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又凉。” 陇东人赋予窑洞以鲜活的生命,黄土窑洞又为陇东人创造窑洞文化和农耕文明慷慨奉献。陇东人终生住窑、爱窑、恋窑,窑洞与陇东人民血脉相连、唇齿相依。陇东人生在窑洞,长在窑洞,结婚是在名副其实的“洞房”里,繁衍生息、农桑衣食都离不开窑洞,甚至老去也要住进“墓窑”里。黄土窑洞情结是庆阳人永不磨灭的生命记忆。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香包之乡”甘肃庆阳举办第十三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这此节会本着节俭办会原则,给文化企业和生产大户搭建集中展示展销平台,各县区在本地文化氛围最浓厚、地域特色最鲜明的场地举办节会,达到了全民互动、全员参与的效果,节会期间主要展销香包、刺绣、皮影、剪纸、杂粮等特色产品。环县展销主要分四个区,主展区设在皮影广场。
庆阳皮影
庆阳剪纸
庆阳刺绣
庆阳香包、刺绣、剪纸、皮影、民族特色服饰卖到了迪拜,北京、上海、宁波等地新开专营、推介庆阳民俗文化营销窗口16个……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走出庆阳,这是庆阳市加快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喜人景象。
年初以来,庆阳市文化产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共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8亿元,同比增长32%,占GDP比重的1.5%;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签约合同金额46亿元,到位资金14.2亿元;完成文化产业投资额17.1亿元;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机构数达到820家,资产总额40亿元,从业人数3.5万人。
庆阳部分特色小吃,使庆阳的美食文化得以传承。
1、环县羊羔肉
2、油糕
3、焖饭(宁县,端午节吃的)
4、燕麦柔柔(环县)
5、灌肠
6、面辣子
7、暖锅
8、猪血烩豆腐(庆城)
9、鸡血面
10、庆阳哨子面
11、活络面
12、高粱卷
13、玉米面黄(发糕)
14、然面糕
15、荞珍凉粉
16、萝卜拌汤
17、灰豆汤
18、洋芋不拉
19、苜蓿菜团
20、苦菜杏仁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本号」
